生死大事季刊-創刊號

生死大事季刊-創刊號
 
 
     人物版     生活版      產業版      佛法版 


青龍山不動寺 開山方丈(上)惟(下)勵老和尚圓寂週年追思現任住持 釋見明法師專訪 

 


去年七月八日,青龍山不動堂上開山祖師 惟勵老和尚安祥示寂,來自各地的諸山長老、法師與四眾弟子齊聚靈前,在七月二十日屏東不動寺舉辦盛大的圓寂追思讚頌法會,並於當日下午至台南白河大仙寺進行荼毘大典;當時「埔津公司」直下承擔當日所有法會儀式,以莊嚴的佛事壇場及如法的佛制禮儀,為這位啟建道場安僧度眾、一生行道悲願深切的佛教高僧長老,獻上法眷弟子深刻的感懷之情與最至誠恭敬的供養。  

因此這次「埔津公司」也特意選在 惟勵老和尚的週年忌前,再度回到屏東不動寺,採訪現任住持 釋見明法師,作為《生死大事》創刊頭版人物的特別報導。除了希望能夠藉著採訪之名、表達埔津後續關懷的誠摯心意,更希望能在回顧 惟勵老和尚生平的談笑緬懷間,抒發法眷、弟子對一代高僧大德的無限追思之情。 


美景依舊 人事已非 

伴著紛飛的細雨踏入不動寺,映入眼簾是充滿日式禪境的庭園,及被翠綠群山圍繞的莊嚴寺院建築。在客堂拜會現任住持見明法師後,引至內廳茶敘;與去年追思讚頌法會時相比,見明法師略顯得消瘦與憔悴。因此才坐下寒暄問候幾句,便關心起 老和尚圓寂後,將不動寺弘法大任交予、這段時間想必辛苦!見明法師絲毫難掩思念之情,表情還浸在笑容裡就瞬間紅了眼眶。才知道這一年時間飛逝,卻仍讓弟子感嘆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。 

對見明法師來說,至親恩師的離開太匆促了:「當時我們都以為老和尚痊癒要準備出院了,因為他跟我們說要回來,看他面相回春頭髮變黑、也不咳嗽了,以為他都好了……結果沒想到一個禮拜狀況就急轉直下,在倉促之間把一切辦完、心中難免留有一些遺憾。」因為老和尚晚年潛心修法、打坐,對護摩密法相當投入,幾乎不太說話、也不會與弟子談到傳承,見明法師也曾經想與師父討論。「跟著老和尚已經四十年,因緣相當深厚,每次問起卻感覺他刻意迴避。可能是他認為,放我隻身赴日修法多年,應該自己要知道承擔了。」 


從不會到會 從無到有的過程 

聊起這段如兄弟、如父子的師徒因緣,見明法師說從二十九歲時初遇 惟勵老和尚就一見如故,從此一直待在他身邊到處修行,從一個連燒開水也不會的信徒,到一起在不動寺蓋起道場弘法渡眾,四十年來大大小小的法會,都是他與 老和尚一手包辦的。「一開始跟著師父上禪修課的時候,他叫我去燒開水,可是我從小到大沒燒過、根本不會啊!快把他給氣得,被師父罵也是家常便飯。當時住在山上和另外一位師兄,要一起去找食材煮飯,更常常外行到讓人哭笑不得,有一次要煮苦瓜還以為粗粗的外觀是要削掉的,削著削著才發現裡面沒有了!所以後來要煮飯都得拿著食材去問,有時師父還在會客、就要回答我說這是要煮葉子還是該煮梗。」過往趣事歷歷在目,  惟勵老和尚一路帶著這個粗線條又罵也罵不走的弟子,從不會到會…把他訓練成俐落身手,不管有什麼食材、進了大寮都馬上就能供齋。  

後來  惟勵老和尚又先後栽培見明法師赴日參學東密,回國後繼續到佛學院進修。「民國七十二年我從日本畢業回來,接著又在佛學院聽唯識學、華嚴經、印度哲學史,有個親戚知道我和 老和尚要修護摩、需要找個道場,就提供不動寺這個位置的一小塊地給 老和尚當精舍,地方雖小 老和尚也很滿意地在那邊搭起了棚子修護摩,不料有次遇颱風把它給掀了。我心想這個地方這麼小怎麼建道場?眼見日本高野山地區的密法興隆,整個高野山有好幾百間寺院,因此在心裡發願要在台灣為喜歡修法的人建立一個很好的道場。於是就在民國七十三年,才開始把不動寺院區這整塊地給陸續買了下了來,都是我自己做的主張。」 


期許嫡傳弟子荷擔如來家業 

在道場建設的過程中,見明法師還突發奇想,把不動寺的守護神「不動明王」給請到瀑布旁那塊高處的平地。「當時,我拉著繩索攀爬到山壁上,發現高處有一小塊平地很適合,就決定把神像請上去,還造了石梯可以攀爬、自己覺得很滿意。不過 老和尚只說把神像放到那裡去做什麼!」見明法師笑著,雖然他也常常因為做不好被老人家念,但在他身邊久了, 老和尚說想要什麼、見明法師就會去蓋什麼,卻不知道這已經是師父在交代後事了。「當時我一直想不透,明明師父的寮區與書房就已經在祇園旁,有一次師父還跟我說以後要在寮區跟放著釋迦摩尼佛像的祇園中間,再蓋一間來住……現在想想,師父已經告訴我,他的紀念塔要蓋在哪裡了。」 

其實 老和尚早在捨報前四、五天,已交代醫院的醫師轉達「將一切交由見明法師處理。」就是期盼嫡傳弟子承擔起如來家業。而一生悲願深切、弘法利生的 惟勵老和尚,最後從醫院趕回到不動寺,也是為了主持此生最後一位薙染弟子——見翰法師的剃度儀式,並由見明法師執剃;「儀式結束後,我看見師父清明的雙眼望著我、對我笑了笑,一見到他的笑容,當時我心裡就明白:該放下了……然後沒多久他閉起雙眼,從此就沒有再張開過。」 


圓滿而莊嚴 與至親告別 

或許,對所有的至親來說,不論怎樣的告別方式都會是倉促的吧。 

見明法師說:「從去年就一直有在計畫 老和尚圓寂週年,要再度舉行報恩法會的。要讓去年來不及趕回來的海外信眾們,也有機會能夠參加追思。也十分感謝去年承擔起圓寂法會與荼毗大典的埔津公司,讓一切在匆促之中,仍能圓滿莊嚴盛大的佛事。」一面緬懷 老和尚過去的功行與慈悲、見明法師內心還是充滿不捨;過去不論道業或弘法,因為有師父在一旁,行止才事事都有所依怙,如今他要學習承擔繼續建設道場及弘法度眾的重責大任,往後如果做不好、也不再有師父會責罵了,要如何知道此去是不是師父會走的方向呢? 

《生死大事》 有幸能夠在青龍山不動寺現任住持 見明法師的無私分享下,完成創刊頭版的人物採訪報導。更希望透過這次採訪,讓讀者除了能景仰 惟勵老和尚法身常在,更能感受到無常生死之外,不因生死而滅的深厚師徒之情。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關於傾聽

「在安寧病房,就是陪著病人及家屬一起面對生死無常的最前線。在這看到不只是因疾病症狀產生的身苦,還有即將失去所有、面對孤獨與死亡的心苦。這時『傾聽』才是最好的處方。」(臺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醫師 邱菁蕙)

 



一位醫師在臨床的體悟 

“記得自己初到臺北榮總大德安寧病房,遇到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病合併急性發作的病人,基於以前我在內科的經驗,這種症狀就是要積極化痰、抽痰,肺部一旦清乾淨了,肺炎就會好。可是當天護理師告訴我:「醫師,痰太多了,病人都快淹死了,要不要停掉化痰藥?讓呼吸道乾一點?加一點嗎啡,讓病人不要那麼喘?」這時,我當下陷入兩難,藥如果停了,肺炎會變嚴重病人會走掉;不停,病人喘得很不舒服。於是,我走到病房,準備與病人及家屬討論。走到床邊,都還沒講來的目的,病人就用斷續續的聲音告訴我:「醫生,我喘得好難過,可不可以讓我舒服就好,走了沒關係,我不要再受苦了!」一旁家屬也向我表達病人不再插管的決心。心裡掙扎一番,我決定尊重病人的意見,兩天後病情急轉直下,病人回到家後就往生了。過往醫療的學習,是要治癒病人,但是殊不知在這過程中,讓病人承受了多少的折磨。以前覺得醫師可以決定生死,但是當我陪伴過這些病人之後,覺得醫師只是在這段因緣當中的一個助緣—協助病人不受苦。在大德安寧病房,病人於身於心都很苦,因此醫護人員都願意花上幾十分鐘的時間傾聽及陪伴病人,了解病人身體、社會、心理及靈性上的諸多苦惱。用心聽,才能了解病人真正的苦在哪裡,了解之後才有辦法將心比心;而整個安寧照護團隊的互相合作,不只有醫師、護理師,還有社工師、心理師、宗教師及志工,組成一個菩薩團隊,幫助病人、也互相幫助;成就了別人、也成就了自己。” 


 
 

Self-Determination 關於“自主” 

如果可以選擇,你會希望用什麼樣的方式離開?或者,想要用什麼樣的方式,跟自己的親友們告別?

去年改編自法國暢銷書排行榜書籍《那就10月17日吧!》的法國電影『最後一堂課』,描述向來樂觀的老婦人在92歲生日宴上宣佈,已經決定好告別世界的日子,因為衰老而疲累不堪的她,希望能選擇生命善終,期望家人可以做好心理準備;但除了她自己、所有家人都無法接受⋯而她只希望子女們都能明白,自己直到死前都對生命懷抱著熱情、智慧與尊嚴…這個案例之所以轟動法國社會,是因為故事中主角不僅是法國前總理的李歐奈爾.喬斯潘的母親蜜海兒,同時也是爭取死亡尊嚴權利協會(簡稱ADMD)的成員,她的女兒諾愛拉.夏特雷將這段陪伴母親的經歷寫成自傳並出版,感動千萬人。 

許多國家都已進入高齡化社會,當先進醫療無法積極治癒、只是為延續呼吸而無法兼顧生活品質,「生命善終」的病人自主權,成為不容忽視的議題。台灣立法院也在去年三讀通過「病人自主權利法」,只要年滿20歲、具完全行為能力之人,即可「預立醫療決定」:一旦自身面臨五種臨床狀態(如疾病末期、處於不可逆昏迷或永久植物人狀態、極重度失智、痛苦難以忍受的無法治癒疾病),是否要以「醫療介入」的方式繼續延長生命、亦或選擇善終並獲得緩和醫療照顧的權利。根據國內衛福部統計,截至106年4月為止,全台灣已經有超過42萬人,簽下這份安寧醫療意願書。 

「很多人常常覺得(死亡)離我還遠…」長期投入善終權益推動的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林怡吟說,但當有那麼一天、人們真正碰上重症或病危,卻因沒能好好準備時,通常得將難題交給家人做決定。透過醫療自主權的表達,讓家屬、醫療團隊瞭解病人真實願望,除了促進醫病關係和諧,同時降低家屬幫他人做決定所造成的內疚與自責,進而因著尊重和支持病人的決定,體認到自己是實現病人願望的幫助者。
 



回上方目錄



 


「當乘智慧舟,超度生死海。」智慧·慈悲 埔津公司—菩薩團隊專訪

《大般涅槃經義記》云:「如來得涅槃船,周旋往返,濟度眾生,故能於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師。」 因為眾生輪迴流轉,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彷彿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中載浮載沉⋯因此埔津公司以法船為象徵、利益眾生為信念,遵循佛法辦理殯葬事宜,俾使冥陽兩利;並將所得盈餘,護持正法,慈善團體,回饋社會,淨化人心

               

此次創刊發行《生死大事》的埔津公司,是在民國九十二年由正信的三寶弟子所成立,不僅公司上下都在各地精舍上課,是一群擁有正知、正見的禪修學員,且全體員工皆慈悲茹素。每位員工俱受三皈五戒、經理級主管以上都是受過菩薩戒。這次創刊號將特別採訪埔津公司主管級的菩薩團隊,透過每一位成員因正信佛法、而踏入禮儀行業的發心故事,或許更能讓讀者了解,象徵埔津公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—便是冥陽兩利的大慈悲心。

 

台北營運長 黃明香(傳暢)

創立緣起 護法護教 接引眾生「民國八十年第一次去靈泉寺參加盂蘭盆法會,當時進禪堂一聽見爐香讚唱誦,就令我感動落淚了,那種感覺好像回到了久違熟悉的地方。後來經常去擔任照客,有人請法、就可以聽 老和尚隨席談禪,每次都獲益良多非常法喜。除了在靈泉寺發心,後來也開始在第一家普光精舍擔任職事,那時有許多助念因緣,我興起在助念後、義不容辭地協助葬儀的心念,因而請示 老和尚。他也認為弟子這樣的願心值得成就,所以創始初期 老和尚給了許多指導,讓我們知道應該如何幫助亡者,如何讓家屬把心安住。」 營運長接著說,台灣傳統喪葬禮儀太多的習俗、禁忌,常常令家屬不知如何遵循;而埔津公司把如法、如律的佛教儀式加入喪禮,不但提升業界喪葬禮儀文化,更因為公司營運的盈餘可以拿來護持道場建設,自此成為營運長全心全意投注的終生志業!營運長分享成立埔津公司的心念,是為了冥陽兩利—亡者超生、陽上安心的行願,希望所有居士家中有親人往生時,能夠擔任菩薩的千手千眼,用清淨如法的佛事利益往生者,圓滿他們生命最後的儀式。她說:「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充實自己,用慈悲心將佛法的知見觀念,藉由我們轉達使家屬了解、接納, 進而有機會讓沒有學佛的家屬有因緣接近三寶。透過每個家庭地慢慢累積,達到淨化社會人心的目標。」北區業務經理 侯福信(傳地)「能將工作與做人的價值發揮到最大,這份工作使我獲得助人無上的快樂與滿足。」北區業務經理 邱坤渠(傳渠)「埔津公司的工作內容,就是在實踐佛法的道理,行菩薩道、接引眾生!」北區業務副理 陳宜璞(傳如)「我與同修兩人都在埔津公司上班,我們都感恩三寶、感恩眾生、感恩埔津!」北區業務副理 陳逸隆(傳識)「因為正信佛法,所以加入埔津公司,這個自利利他的菩薩團隊!阿彌陀佛。」

 

中區業務經理 林靜宜(傳默)

以佛法、專業、誠懇「視亡如親 」中區經理傳默從小就與佛法結緣,從懂事出社會工作以來,每天都忙於承擔家計的生活,工作與婚姻雖然平順,但三十多歲的某天突然感到筋疲力竭、覺得人生很苦,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;加上一年內面臨四位親人離開的打擊,無人可說的疑惑不安、促使她在佛法中找答案,因緣成熟踏入了家附近的普恩精舍,成爲到埔津公司服務的助緣。從開始自己與子女們都還對殯葬行業懷著某些排斥⋯直到用心服務許多家屬得到的感激與回報、讓兒女改觀支持;及近年父母親往生,能用埔津佛事禮儀供養,讓他們在最後有機會與三寶結緣,自己沒有辜負養育深恩、對父母盡了孝心,感恩之餘才更明白這份工作真正的意義!

中區業務經理 祁志琴(傳瑞)

把握人間福田 生命只在呼吸間中區經理傳瑞在結婚生子後,面對工作逆境與家庭環境改變,對生命產生了疑問;尋找過程中接觸佛法,從法師的開示中,為自己人生找到答案⋯她說:「過去是位美容師,每天打扮光鮮、只想著如何青春永駐;學佛後了解一切生滅無常、只是短暫⋯想改變工作內容,因而興起大體美容化妝及殯葬行業的想法,就這樣來到埔津公司。在這裡,我更體會到『人命只在呼吸間』,當一口氣不來、生命立即改變,未來的法界和臨終最後的念力願力,就和現在的用功息息相關。每當看到往生菩薩在助念後,面容安詳、肢體柔軟,就更對佛法充滿信心;協助往生菩薩最後安詳、家人更能安心,這就是人世間最大的福田!」

南區業務經理 高維鈞(傳燈)

正信佛法 將心比心的服務精神102年開始學佛、高雄區經理傳燈初發心便契合佛法,在因緣際會下踏入埔津公司服務;心中也默默發願,希望透過法會般佛事禮儀,不僅利益亡者、更接引參與的家族親眷感受佛法清涼,但他卻對於未來的趨勢堪憂:「末法時代眾生的福報越來越少,就算我們想要行菩薩道可能也越沒機會了!」因為在大環境經濟、家庭少子化、傳統倫理觀念薄弱等影響下,未來喪葬禮儀將越來越簡化,南部治喪風氣更是普遍認為低價就好⋯傳燈分享曾在辦完一場金剛經超薦佛事後,當晚夢見那位亡者問他「我到了祇孤獨園,這裡是什麼地方啊?」他說,因為相信埔津公司⋯即使沒學過佛的亡者,也能藉臨終清淨如法的佛事得到利益、得到清涼。而學佛多年的我們,您相信有彼岸嗎?要有信心,相信佛法、相信師父、相信埔津。

花蓮區業務專員 王秀花(傳白)

「眾生有盡,我願無盡,了眾生恩,感三寶恩。所以在埔津能行功了願,也能與眾生結緣。感恩埔津有這樣的平台,阿彌陀佛。」

南區業務副理 張苡婕(傳季)

「父母往生時不知道有埔津,希望避免別人有和我一樣的遺憾,而發願加入埔津公司!」

嘉義區業務專員兼司儀 高樑晉(傳賓)

「發願以莊嚴音聲,令所有人在清淨、祥和的法界中,祝福亡者“萬緣放下、超生淨土”。能到埔津公司,感恩三寶,感恩再感恩!」


 

回上方目錄





「大孝事親」 

 

佛法重視倫理、講求孝道,以《淨飯王泥洹經》為出處,有個極為知名的佛典—講述佛陀為父抬棺的故事。透過世尊為眾生立下的孝親典範,揭示報答養育之恩的方向;在世幫助父母親近三寶,乃至臨終為他們宣說佛法,令其頓悟無常真理安住、放下;並在最後告別之時,以莊嚴殊勝的幡蓋及佛事顯理,來契悟「出離生死」的究竟解脫。

 

百善孝為先 孝悌人之本所謂「人道盡,佛道成」,做人一生的成就,在於做一個怎麼樣的人,因此要圓滿了人道、才能成就佛道; 而修行的根本更是要先善盡孝道,因為古德有云「孝」為眾德之本,《論語》上亦說:「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悌也者,其為人之本歟?」也就是說必須先重視父母與手足間的親情倫理關係,「本立」才能「道生」。因為生養子女自幼至長,衣食醫藥、教育禮義⋯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父母從小提供我們安然成長的避風港,教育、栽培我們;當我們的心靈能夠獲得平安快樂、慈悲智慧時,都應該歸功於父母的培育灌溉,因此許多歷代禪師在開悟之後,便隨即尋親以報育養之恩。大孝事親 令父母永恆得安隱《佛說父母恩難報經》亦云:「若父母無信教令信,獲安隱處;無戒與戒教授,獲安隱處;不聞使聞教授,獲安隱處;慳貪教令好施,勸樂教授,獲安隱處;無智慧教令黠慧,勸樂教授,獲安隱處。」就是在告訴我們報答父母孝親之道,不是只在物質上供養所需、滿足他們的物欲而已,還要在精神上使他們得到充實。因此不但要讓父母知道佛法對人生的重要,更要勸其正信皈依、布施持戒、聽經聞法、供養三寶、修行為善,幫助他們超出三界火宅,永離六道輪迴,透過三寶的慈悲與智慧離苦得樂,獲得究竟圓滿與永恆自在的安隱之處。世尊為父抬棺 立下孝親典範這個出自《淨飯王泥洹經》的佛典故事,就是講述世尊在靈鷲山,以天眼得知了父親淨飯王重病,臨終渴望見他最後一面。於是佛陀來到淨飯王床前,以手撫摸著父王的額頭、安慰他,並親自為父王宣說佛法,說完《摩訶波羅本生經》,專心諦聽的淨飯王便證得阿那含果;隨後淨飯王抓著佛陀的手放在自己胸前,於是佛繼續再為他說法,淨飯王因而證得阿羅漢果,圓滿捨報。此時,隨行的難陀、阿難、 羅睺羅,三位比丘請求佛陀,讓他們來擔淨飯王的棺柩,而世尊憫念後世兇暴剛強、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的眾生,於是亦親自抬棺,希望立下後世眾生依循的典範。頓時,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,眾山涌沒猶如漂浮水上的小船。 四天王趕來跪在佛陀面前請求說:「我們都是佛的弟子,因為聽佛說法才能證得須陀洹,因此應該讓我們來擔父王的棺!」佛陀聞言才默然答應。從無常中跳脫對生死的執著在將淨飯王遺體送往火化的時候,佛陀手執香爐走在送葬隊伍前,散發威光顯赫、猶如百千萬日同時出現,引領大眾徐徐走至荼毘之處。引火後,佛陀並接著向四眾開示:「世間無常,苦空無我,觀身非身,無有堅固,如幻如化,如熱時炎,如水中月,似有非實。人命無常,你們大家看見這火勢熾然便感覺很熱,要知道,煩惱欲火吞燒諸人,其勢更加猛烈。大眾當要各自努力,精進不懈,求離生死得至涅槃,才是畢竟安樂之處。」除了教導眾生報答父母恩德,另一方面也希望弟子能從無常中跳脫出對生死的執著。

回上方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