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死大事季刊-秋季號

生死大事季刊-秋季
 
     人物版     生活版      產業版     佛法版 

 

「最後的一份禮物」

      

   天祥寶塔禪寺會長 林快鴦專訪 

 
 

從靈泉到中台,天祥寶塔禪寺林會長,從沒忘記當年師父說法時、台下聽法那念心,一路發心從未退轉,不是沒有起落與煩惱,而是深知不能離開精舍、與聽經聞法的重要。因為對佛法有信心、及對埔津公司的信任,在母親百歲高壽的告別祭奠中,用如法、清淨的莊嚴佛事來回報養育親恩,當作此生送給母親,最好的一份禮物。

母親林老夫人的告別佛事,就設在竹山祖宅三合院內,林家在當地不僅家族人丁興旺、與地方關係也相當緊密,從清晨許多街坊鄰居便熱心幫忙、更有普竺精舍義工協助周邊交通與停車,家奠儀式數十位穿著海青的親眷,至誠一心為老夫人靈前上香及以香花、燈燭、素果供佛;當日更有幸恭請中台禪寺住持上見下燈大和尚封棺主法、並帶領五十幾位清淨僧寶蒞臨,以及各精舍居士數百人到場一同恭誦《無常經》,功德殊勝回向林老夫人往生佛國淨土。拳師家族 父親驟逝體無常  說起會長的家族歷史,因為祖父和父親是少林拳師父,從小家裡三合院門庭若市,總會有許多學徒進出、每天開伙都是幾十個人一起吃飯。會長笑說:「其實很像現在的精舍!當時地方上的大小事,總是會來找熱心的父親幫忙…從小印象父親很忙碌,而我也總喜歡跟隨他、為了公眾事務到處奔波。」不管再忙、再早出門,父親每天都會記得在床頭邊放些銅板,讓她可以到學校買零嘴、還能請同學一起享用。母親則是個在日本教育下長大的傳統女性,備受寵愛的她,是個連做飯都不用的幸福女人。直到有天,課上一半校長就帶著小學三年級的會長趕回家:「當時還不明白發生什麼事,只看見大家在哭泣,後來才知道爸爸突然過世了。雖然自己年紀還小,但那卻是此生第一次開始感受到無常的變化,以及隨無常而來的人情冷暖。」母親美德 教養出子女善根 因為年幼不清楚死亡是怎麼一回事,但首先遭遇到的第一個衝擊,卻是隔天起來床頭不再放著零錢了。「於是我跟母親鬧彆扭,吵著說不要去上課……印象深刻那是溫柔的母親第一次打我,她生氣我怎麼那麼不懂事,當時的我哭著鬧著,卻不明白…對我來說只是少了零嘴;對她來說,卻必須開始面對驟變後生活的重擔。而母親一句抱怨也沒有,就這樣默默和大哥大嫂扛起了整個家的生計。」會長接著描述,後來母親學做手工藝,做些竹山盛產的竹編製品,也會跑到哥哥的竹藝工廠幫忙。堅強又勤勞的母親,一直到晚年,有空閑也是種花掃地,永遠停不下來。她最常告誡孩子們的就是:「這一生再怎麼苦,都不能貪別人的!」做什麼總是先考慮到別人,口業清淨、從來沒有在她口中聽見不好的話語。特別是為了一家節儉成習慣,就算子女賺錢想買好東西孝敬她,都怕她捨不得用,明明是特地到國外買的高級品,也都要騙她在台北只要幾百塊。純樸率真的母親才會放心收下說:「台北果然不一樣啊,東西又好又便宜呢!」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菩薩 後來遇到九二一大地震,竹山瀰漫著一片苦寂、絕望的低迷,於是會長和同修心中升起不捨的慈悲心念,當時便向 惟覺安公老和尚提起是不是可以在竹山成立一間精舍,為地方的人們帶來一些正向的希望。當時 老和尚立刻答應,願意將有限的資源用在這樣一個貧脊的地方,只因為這裡的眾生需要。「於是我和同修就在竹山到處找適合的地方、找到現在的普竺精舍。」 幾年之後,會長更發心直下承擔冥陽兩利的天祥寶塔禪寺會長,因而瞭解到應該怎麼助念、怎麼幫助亡者,怎麼讓亡者與家屬都能安住。也是這樣的因緣,林會長更加明白埔津公司當時成立的宗旨,就是為了這份冥陽兩利的大慈悲心—希望亡者超生、陽上安心的菩薩行願。她說:「埔津公司當時是在 老和尚的指導之下,依照經典如法、如律的舉行佛事超薦,沒有世俗傳統儀式的紛擾,依照《地藏經》中所記載的方式,協助子孫或親眷不會因不正確知見,讓亡者再造業受苦。能在埔津公司服務的師兄弟,都是發了利益眾生大慈悲心的菩薩,往往半夜一通電話就要立刻出門,為了服務眾生不辭勞苦。」 痛失至親 如法清淨安身心大約十年前,與母親及大哥一同持家的大嫂往生了。嫂嫂一向代替不會下廚的母親做飯,一家人感情相當親密,會長說:「當時母親九十歲、卻要送走七十幾歲的嫂嫂,讓她深受打擊、內心十分悲痛。而當時嫂嫂身後的禮儀及告別佛事,我們就是請埔津公司辦理。」因為母親從小跟著家裡供奉觀音菩薩,遇到什麼好事,都會說是觀世音菩薩庇佑!雖然年紀大不方便,沒辦法在精舍聽經聞法,但長期在家誦念觀世音聖號、善根深厚的母親能夠體會佛法的好處,感受到埔津禮儀的如法、清淨,雖然痛失親人,但在如同法會般殊勝與莊嚴的佛事當中,瞭解到這就是人生最好的告別方式。因此母親也主動跟會長提起,自己往生的時候,希望像媳婦一樣,找埔津公司來圓滿身後禮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佛法事親 母親滿願無遺憾「母親是個很有福報的人,最後是在親友及精舍師兄弟的圍繞與助念聲中,於家中安詳捨報。」會長特別提到,能用這樣的佛事告別不僅僅是母親的心願,家族中哥哥及晚輩也都是佛弟子,看到埔津師兄弟們從往生前助念就一直參與、從旁協助;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,埔津公司服務人員的行儀,更是讓家族的每個人都感到很放心。所有人都能透過佛法清淨的力量,不僅利益亡者,更讓親友與家屬們都安住在平靜祥和的法界。不過,就像每個孩子只要與父母的愛和包容相比,總會記起過去許多不懂事的地方…特別在父母離世時不免遺憾、希望能夠真正盡孝,因此會長說:「最後能夠用埔津公司這樣如法又莊嚴的佛事,來幫母親圓滿最後一程,就像是我此生送給她最好的禮物…希望以佛法事親的孝思來感念母親恩德,報答她無盡的養育之情。」正因為接受佛法熏修的會長精進發心,以供養三寶、莊嚴佛事的功德回向母親早登佛國;若有來生也讓母親與三寶結下了更深的緣份,做兒女的如此盡了大孝、便不會在心中留下遺憾了!



「不遺憾的人生」

及早準備的智慧,不需等到臨終才驚覺的生命體悟…

 


 

「怎麼樣的人生,才算圓滿?」

答案或許因人而異,在電影《最美的安排》主角開頭說:「『愛』、『時間』與『死亡』,這三個概念連結了世界上每一個人,我們渴望愛,希望擁有更多時間,而且都害怕死亡。」因此,即便人人渴望的生活方式不同,但所有人對於「善終」的認定,卻又是不謀而合的。既然如此,我們何不提前準備?不留下遺憾的每一天,就是善終。

日日是好日 善終是善生的延續

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安寧療護的趙可式在《生命講義—人生必修的一門課》中這樣說:「能夠善生,才能善終…而病人善終、家屬才能善別,這就是三善;它不是理論,而是人生的真理。」正因為曾經好好地活過,才能在死亡即將來臨時、更安然接受事實與面對即將發生的變化;不論人生最後的階段是否帶著病痛,在身體、心理、思想都平安的狀態下離開,就能夠稱為是「善終」。

 

對於「善終」的定義

西方安寧療護文化中認定,除了生理、心理和現實層面都要做好準備,更要顧及到周遭親友的悲傷輔導,才符合理想的善終。根據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訂定指標,更具體化條例出善終的條件:1.了解死之將近。2.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死亡。3.對後事已交代安排。4.時間恰當、覺得已準備好。5.肯定過去的生活。6.完成與親友的溝通與道別。7.身體方面獲得妥善照顧、痛苦及症狀獲得滿意控制。8.情緒穩定,焦慮與憂鬱得到緩解。9.自主性獲得尊重,心願達成。10.家屬的哀慟可以獲得安撫,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安然結束和往生。

人生不遺憾 4種解脫的智慧

在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歷程中,或許我們無法控制離開的時間和方式,但現在就可以開始學習,讓身體、心理、思想達到平靜安詳的技巧,透過安寧病房中靈性照顧的概念,整理出4種生命體悟,不管告別的那天何時來臨,我們也都將能夠更從容、自主,更有尊嚴地為此生畫下句點。

安寧療護經常提到的「四道人生」—指的就是「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、道別」。從過去到近期採訪,趙可式始終如一強調,在臨終表達「四道」的重要性,正因為能幫助當事人及一起面臨生離死別的關係人,共同達到生死兩平安的理想。其實「道別」的過程是一種情感交流,心靈靠近才能獲得互相安撫的精神力量。如果我們隨時把握機會,在日常生活中時時「道謝、道歉、道愛」,生命是否即刻就能變得更加溫馨可愛,而在真正需要「道別」時,讓彼此心中少一些遺憾、多一些美好回憶呢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回上方目錄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

     
「生前契約」

   常見問題Q&A簡單說!

 


一般人忌諱生死話題、殯葬資訊不足,許多是親人臨終才開始了解,沒有事先掌握合理行情及服務,往往面臨失去親人的悲傷時、還得處理繁瑣喪儀;遇業者漫天喊價也多半只能妥協;或親屬間意見紛紜,必須揣測亡者心意而無所適從…若想體貼家人不因自己離去增加煩憂,透過「生前契約」提早規劃及準備,也是「善終」的重要一環!

Q1.何謂「生前契約」?

A:「生前契約」是消費者與殯葬禮儀服務業者簽署,關於『殯葬服務內容』的合約,「預約」自己或親友的身後事,由簽約業者依照合約執行服務。「預約」的目的,是要透過事先規劃與準備,避免突發時精神與經濟上的負擔。特別在高齡化、少子化的社會,預防造成子孫及家人措手不及的困擾,同時也能夠確保身後事,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、需求,與宗教信仰的儀式來舉行。

Q2.「生前契約」有保障嗎?

A:根據殯葬管理條例規定,銷售生前契約業者必須符合「一定規模」,此外還要將契約所收費用的75%交付信託,保障預付款項到履約時才能動用。像今年陸續有新聞報導,不法業者以販售禮儀品項(骨灰罈、塔位等)搭贈「生前契約」,或以會員卡、生活護照等名目,就是要規避75%信託的法律規定,因此一定要慎選永續經營、值得信賴的合法業者,才能保障權益!

Q3.預備「生前契約」的好處?

A:「生前契約」的重點在「生前」幫「自己」安排身後事。過去殯葬事宜由家人代為處理,但這樣究竟根據誰的意願往往不得而知,並且殯葬費用是必須當下一次付清的。要避免死後喪事成為家人負擔,可預先自己決定、計畫遲早都要付的費用,不但能夠分期付款,也不會因貨幣貶值、通貨膨脹增加花費。因為往生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、並且不可能重來,提早準備規劃才不會留下遺憾。

Q4.「生前契約」該包含哪些服務?

A:為保障消費者權益,內政部民政司網站有提供範本,讓消費者可檢視業者契約內容是否符合政府規範。除了參考範本約定條款,也應對照附件:如記載服務項目與規格、契約履行服務的流程、事項與分工等細節明確,才能避免日後糾紛。另外,一般「生前契約」包含往生後的喪儀及服務費,但不包含行政及事務規費:禮堂租金、冷藏及火化費等…安葬或塔位的費用也不含在內。

Q5.「生前契約」反悔怎麼辦?
A:一份合法的「生前契約」,不但要至少有5日的契約審閱期,在簽約14天內可無條件解約,就算超過14天也必須依照契約記載的比例退還款項;另外,簽訂到履約時間可能長達10年以上,因此依規定也會給予消費者定期檢視與調整契約內容的權益。

 

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「善逝」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究竟解脫

 



在象徵佛陀殊勝功德的十號當中,第一稱「如來」及第五稱「善逝」,稱揚佛陀的永斷生死、來去自如:因為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的「如來」,既乘如實道來已成正覺,在果德窮極後「善逝」、雖無去處卻又無處不能去,這不就是所有為佛弟子生生世世修行所要追求的目標,能夠見性成佛、了生脫死,出離三界輪迴苦海,修得究竟的圓滿無礙。

《大乘義章.卷二十》云:「言善逝者,此從德義以立其名。善者名好,逝者名去,如來好去,故名善逝。」因為「善逝」是依果德而立名,善就是好、逝就是去,即「好去」的意思;佛已永斷二種生死,不再受三界輪迴之苦,可以來去自如,故名「善逝」。中台禪寺開山祖師 惟覺安公老和尚也曾經如是開示「善逝」的意義:普通人往生就稱為「逝」,一般人都希望能得「善終」,壽終正寢。在壽命終了時,沒有痛苦,平平安安地離開,這就是「善終」。若是透過修行,成就賢聖果位,就能「善逝」。在《高僧傳》當中記載很多得道高僧,都能生死自在,坐脫立亡,要來就來,要去就去。 未死先祭 德普禪師 例如,以前有一位德普禪師,在宋哲宗元祐五年十月十五日告訴弟子:「一般人都以豐厚祭品祭拜亡者,現在不必等師父往生,你們把將來要祭弔的祭品,通通拿來給師父吃。」大眾以為禪師在戲語,便問師父:「您幾時要走呢?」禪師回答:「你們祭拜完,我就決定去了!」於是所有的出家、在家弟子,天天輪流供養,一直供養了幾個月,直到元祐六年正月一日,當所有弟子供養完了,禪師就召集大眾,說了明天雪霽便行!隔天果然雪停、德普禪師也依言盤坐往生了。有這樣的功夫,要走就走,這就是佛法中的「善逝」。來去自在 洞山良价禪師 另外,晚唐曹洞宗的開山祖師洞山良价禪師,在咸通十年三月一日,從容地剃髮更衣、指示時辰敲鐘鳴鼓後,依自己所言坐化而去。當時十方弟子雲集,圍繞在側悲慟不已、嚎啕而哭,禪師忽然又張開雙眼,並說:「出家之人,心不附體才是真正修行,勞我以生、到死方能安息,又是何悲之有!」於是便召來主事僧辦齋供,表示齋過後就要入滅。後來因為眾弟子戀慕不捨,直延到第七日早晨,諸僧再度備好餐具,禪師就對弟子說:「這叫做『愚痴齋』啊!」眾人這才明瞭隨順師意,於是在第八日,洞山良价禪師便端坐而寂,生死了然。展臂歸去 福州羅山道閑禪師 《景德傳燈錄》中記載,有弟子問道閑禪師:「前方萬丈洪崖、後方是虎狼獅子,正當此時如何?禪師曰:「自在。」在臨當遷化之時,道閑禪師召集眾人上堂卻靜默不語。過了許久展開左手,主事僧茫然不知禪師何意?就叫東邊的僧人退後;沒多久禪師又展開右手,於是西邊的僧人也退後。道閑禪師這才跟大眾開示:「欲報佛恩,莫過於流通佛陀的偉大教誨,歸去也、歸去也,珍重!」說完便莞爾而寂,自在灑脫。如同凱薩大帝遺囑要求將手露在棺外,就是要讓世人明白,就算是凱薩大帝,死時也是兩手空空地離開。念念在定慧 臨終安得亂? 《宋稗類鈔》曾描述宋代文豪與政治家歐陽修,某日遊嵩山遇到一位老僧正自若讀誦《法華經》,便問他:「古代許多高僧都能在談笑之間坐脫立亡,要走就走、如此瀟灑,為何現在的人做不到呢?」老和尚回答:「古之人念念在定慧,臨終安得亂?今之人念念在散亂,臨終安得定?」因此,要想了生死別無他法,關鍵還是要勤修定慧!又如《大智度論》卷二云:「好去者,於種種諸深三摩提、無量諸大智慧中去,如偈說:『佛一切智為大車,八正道行入涅槃。』是名好去。」如果能夠貫徹八正道,在解脫道上朝著大般涅槃永不退轉…修行成就了,就有能力做到這個境界。

超越「善終」究竟圓滿宋代天息災所譯《佛說十號經》中亦提及,阿難白言:「云何善逝?」佛言:「即妙往之義,如貪、瞋、癡等引諸有情往彼惡趣,非名善逝。如來正智能斷諸惑,妙出世間,能往佛果,故名善逝。」當我們開始聽經聞法、接受佛法熏修,就能發現佛陀所教導的正知正見,不僅僅是能達到世間「善終」理想的生命教育核心,甚至是更積極地期許佛子,透過不斷精進,將心中煩惱漏盡、放下執著,在往生時念念作主,不被貪、嗔、痴引往惡趣,用人人本具清淨的如來智慧,妙出世間「善逝」,就像大修行者體悟真如實相的不生不滅,超越肉身生死、來去自在,才是究竟解脫。

回上方目錄